August 30, 2017

清幽神秘的“冷水坑嶺”


一個千年古村落,三溪鄉三溪源村的西應自然村,村莊的北麵有一條一年四季清泉叮咚永不幹涸的"冷水坑”貫穿五裏深山綠穀。千百年來,清幽的"冷水坑古嶺”就如金屋藏嬌似的靜臥在這神秘的深山之中。
"冷水坑”古嶺,南邊對接西應全村的石子路。但從嚴格來說,應該是從西應的"廳上道壇”開始,沿著冷水坑直上中央嶴切頭,翻過山後竹海,直通前路鄉上胡西坑村。山前山後全程10裏。基本路程都是石子鋪設。西應海拔450米,此嶺的最高"嶺切頭”海拔650米。路基寬度平均1米左右,其中上半嶺從"四頭”過"四百田坪”通往山後三百田方向的支路,因後來新開的泥路,比原來主體的石子路窄,所以戲稱"刮掌路”(形容路窄如"一手掌”大而名)。其實這段路要通往當時的山後自然村(有五六戶應姓與吳姓及胡姓居住),過往頻率不低,所以路寬也有三五十公分。並不是真的一手掌寬。
都說人有窮富榮辱命運,其實古嶺也有熱鬧與冷清變數。別看如今"冷水坑嶺”清幽荒涼,但你可知在四五十年前的歲月,此嶺卻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歷史上,"冷水坑古嶺”與山前山後的幾十個村落,成千上萬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一是當年的山後,"舊廠”那邊住著後吳吳氏宗親,刮掌路下的"觀音尖”和"三個尖腳”住著西應的"山後生產隊”,這些應姓和吳姓的宗親都與山前的西應村或後吳村,不但有親族的聯係,而且尤其是在集體化時期,有著經濟核算的關係,因此三四方的人員與親情來來往往,相當頻繁;冷水坑嶺即必經之路;
二是西應後吳兩村,坐落山後的山林麵積共有3000餘畝,所以兩個村在山後砍竹、鋤筍、背樹、鏟竹園……,一年到頭你來我去川流不息;
三是西應本村在冷水坑、四頭、右請等地的山頭田的耕作,村民的餵牛、放羊、砍柴割草、摘貓抓、勒毛栗、割樹葉……都是在這周邊或山後的山上勞作,無不經過這條古嶺;
四是不少三溪鄉民或學生,到壺鎮出市、讀書,為了抄近路或回來可帶柴草,也經常攀登此嶺來回;
五是胡西坑、水口、姓葉、後清方向的村民到三溪走親戚或到張山寨廟會,都必須經過此嶺。南鄉的村民每年二月二到水口殿拜佛求簽,總是三五成群,老的堵著拐杖,青年挑著行李,婦女背著小孩,一邊揮著汗雨,一般哼著山歌,跨越"冷水坑嶺”,亦乃自斟自酌其樂無窮!
六是當年三溪革命根據地,民兵蓑衣當被,胡須結冰,在舊廠切頭站崗放哨的白色恐怖時期,也就是出沒在這冷水坑嶺。三溪遊擊隊擴大武裝力量,深夜行軍,赤手空拳奇襲潛明繳槍,也就是經過此嶺出發……
因此,"冷水坑古嶺”,歷來與方圓幾十裏的鄉裏鄉親,不管是生活還是生產都千絲萬縷關聯,四季默默奉獻。而且在民主主義革命,也留有無數的紅色革命腳印。
據說清末民初年代,大旱求雨水口殿,三溪村民為了感恩觀音菩薩,迎案迎龍還願,需過冷水坑嶺拔直而上,因為龍長勢大,而老路彎頭難以轉身,所以村民們還特意在靠"玲瓏山”這邊開了一條寬闊的"新路”。那段唯一沒有鋪石子的泥路至今還稱"新路”。
打開記憶,從冷水坑嶺到四百田坪方向攀登山峰,還有一個陰風呼嘯,妖霧騰騰的"搶魂崗尖”,傳說那裏是人和鬼的戰場。在過去醫療條件不好,鬼神色彩蔓延的年代,村民們精神不好,或夜裏迷路,或失魂落魄,都認為"被鬼領去”或"魂被鬼攝”,別無它法,就請"司公”疊起"九臺”(九字八仙桌疊起),一層一層翻跟鬥上去裝神作法,吹起海螺號角,念起"符咒”求佛招魂。病者家裏燒起"大鋼甑”飯菜,供全村鄰裏鄉親吃飯,村鄰們吃了炊飯,穿起蓑衣,畫起花臉,拿著刀槍棍棒,全副武裝,組成浩浩蕩蕩"搶魂”大軍,喜怒哀笑聚散動作全憑"司公”號令,攀爬"冷水坑嶺”,直搗"搶魂崗尖”與鬼神搏鬥,為病人"搶魂”。挖地三尺抓到活貨動物,不管是"麻罕”還是"毛蚣”,或"活甸壯卒”就算搶回"真魂”,凱旋而歸。這時候。冷水坑嶺便成了人流湧動的搶魂嶺了。
還有令人費解的是,冷水坑嶺的"板壁舜(陡)”,顧名思義,就是像"板壁”一樣的懸崖削壁,而且嶺陡路窄,拾級而上一百步陡嶺(又稱百步舜)難似登天,往路外看,百丈深淵令你尿濕布褲。每經此地,無不膽戰心驚。可是誰知幾次牛掉下去都是死裏逃生有驚無險。不過以後的"輪餵牛”從這裏上落,盡管牛群之間一路"相創”或"遊戲”得亂創亂跳,但是一到這"板壁舜”便馬上自覺"剎車”,變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寧願"邁過這個坎”再張牙舞爪繼續"戲鬥”。建國以後,西應村"農會”考慮到人畜安全,將路下強製"封山”,多年後野柴交柯,藤刺蔓延,人畜過轉漸感安全定心。
更加離奇的是,這條古嶺上半嶺的"四頭”的石橋。雖然上麵集雨麵積不大,但是,從毛栗山、中央嶴切、四百田坪、掃帚巖尖,流下的山泉不斷,下雨天也會"洪水咆哮”。人畜過不去而要繞道"橫田”、"右請”而過。所以在民國初年,富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西應村上半處應章福太公和應永貴伯公就下定決心,要在"四頭”修橋布路。看起來這座橋並非規模宏大的大橋,可是兩邊橋墩用大石頭砌起來要三米多高,橋的長度也有三四米長,上麵獨塊的橋麵石起碼有三五千斤分量。在那沒有鋼釬炸藥、沒有"鐵鰻”、沒有吊機,沒有運輸工具的年代,僅憑一把土鐵錘和一根山茶柴(當撬棍),竟然要在幾百米上坡的"刮掌路上”將巨石破成兩半,在這樣陡的上坡移下來又要不滾過頭,恰到好處地移到橋墩堪窩,而且又要將如此巨石一頭淩空跨過三四米寬的溪坑彼岸,不偏不倚地架好一座石橋,而且經過百年洪水臺風和山體滑坡的泥石流考驗,仍然風雨不動安如山。隻是橋麵歷經百年,渡過無千百萬人來畜往,被磨得光滑如鏡了。幾位造橋的先賢已被歲月湮沒,造橋難度的不解之謎至今無從破解。隻有歷經滄桑的石橋,永遠見證著先人的豐功偉績!
休說"冷水坑嶺”才不驚人,貌不出眾,但是千百年來,默默奉獻,為方圓近百裏的民眾造福是數不勝數的,它隱藏的曲折離奇的神秘故事是數不清道不完的……
應子根 2017年8月29日20:39:01
版權作品,未經書麵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原文地址:http://www.duanwenxue.com/article/4639539.html

Posted by: hongqigong at 08:45 AM | No Comments | Add Comment
Post contains 21 words, total size 15 kb.

<< Page 1 of 1 >>
22kb generated in CPU 0.0082, elapsed 0.0531 seconds.
32 queries taking 0.0472 seconds, 52 records returned.
Powered by Minx 1.1.6c-pink.